山西再次降分录取: 本科批第五次征集志愿, 57所高校缺额近千人
目前,多数省份的本科高校录取工作已经收官,甚至很多考生都收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,然而山西省却依旧处于本科批征集志愿的阶段。
根据山西省招生考试院的公告内容,参与第五次征集志愿的高校有57所,缺额计划966人,征集志愿资格线为历史组413分、物理组384分,分别比今年山西省的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(历史类443分、物理类419分)降了30分、35分。
这57所需要征集志愿的本科高校中,除了陇东学院之外,其余56所都是民办本科高校、中外合作办学以及独立学院。
之所以出现五轮征集志愿仍存在缺额计划的情况,主要有以下原因:
第一,学费高昂。无论是民办本科高校、中外合作办学还是独立学院,每年的学费普遍都要2-3万元,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,四年下来二三十万很轻松,很多家庭都难以承受。
第二,专业缺乏吸引力。存在缺额计划的都是护理学、健康服务与管理、会计等冷门或者严重供过于求的专业,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本来就不好,这些高校由于师资、教学配套等跟不上,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差强人意,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差。
第三,学历含金量低。在人才市场上,民办高校的证书处于学历歧视链的最底层,投入产出比太低,很多考生宁愿选择公办高职专科院校或者回去复读,也不愿意报考缺乏含金量的民办本科高校。
第四,区域因素。在山西省第五轮本科批征集志愿名单上的高校,南方高校占多数,北方高校很少,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的气候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跟山西存在很大区别,山西学子前去就读可能水土不服,加上院校的宣传力度不够,报考的意愿就低了。
总体来讲,民办高校在山西省之所以遇冷,跟其他省份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,那就是读民办高校的含金量和性价比太低,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。而现在家长和考生已经变得理性了,不再纠结于“本科文凭”的虚名,更看重就业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,民办高校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,所以才不填报,就算降分录取甚至不限制分数要求投档也无济于事。
这些高校需要进行自我改革,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,并对接社会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,强化产业融合、校企合作,让毕业生好就业、就好业,以扎实的办学质量赢得家长和学生认可,才能招到足够的生源。
倘若不思进取,固守原来的模式,把自己定位为“学历工厂”,把考生视为“水鱼”,将来只会更加招不到学生,甚至还会倒闭。
对于这件事情,你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留言评论。